6月17日上午,应304am永利集团邀请,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赵延川研究员做了一场题为“基于受限空间的仿生功能分子”的网络报告。学院师生近百人在241会议室聆听了报告。会议由副院长徐元清主持。
赵延川在报告中介绍了课题组发展的几种以“空间隔离”及“物质交换速率可控”作为核心设计要素的仿生功能分子。其中,利用具有受限识别空腔含氟探针发展的色谱核磁共振(Recognition-Enabled Chromatographic NMR) 检测方法无需分离,无需标记,实时在线地得到类似于色谱峰的检测信号,精确对应复杂体系中的各个组分,为研究复杂系统多组分相互作用及复杂体系演化规律提供了有力工具。基于时空维度理念设计的仿生离子受体—Calix[4]trap (杯芳烃离子阱) 可以通过动力学和热力学两种机制高选择性地分离金属离子并能够实现离子的可控传输。报告会结束后,赵延川对在场老师和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一一做了详细解答。本场报告开拓了师生的视野,加深了对于有机合成和核磁共振检测方法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启发了大家立足科技前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
赵延川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07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2012年获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在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进行交流访问。2017年5月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课题组长。致力于有机含氟功能分子设计、合成及应用,发展了手性原位核磁共振色谱技术,建立了手性分子高通量快速测试方法。作为项目或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C类专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在包括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Rev.,Cell Reports Phy. Sci.,Macromolecules,Anal. Chem.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