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9日上午和30日下午,应304am永利集团邀请,成都理工大学侯贤灯教授进行了一场题为“原子光谱分析中的分离技术”的学术报告、南开大学张新星教授进行了一场题为“气液界面质谱分析”的学术报告、天津大学王勇教授进行了一场题为“超分子手性量测与组装”的学术报告、中国石油大学曾景斌教授进行了一场题为“分离-富集-检测一体化技术在环境毒物高效分析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延边大学李东浩教授进行了一场题为“样品前处理技术与中药分析”的学术报告,该会议在学院220会议室进行。本次报告由副院长徐元清主持。
报告中,侯贤灯教授介绍了其课题组所做的基于ICP的单检测器原子光谱多物理量同时测量系统、光化学蒸汽发生进样技术等的相关研究进展,同时就原子光谱在基于表面化学运用的新进展展开报告,讲解了分离/富集/标记放大等技术在原子光谱分析中的应用,并对基于固体表面化学反应的发光传感和荧光纳米材料表面化学反应的化学传感进行详细阐述。
张新星研究员就其实验室通过对质谱电离进样过程的物理原理上的创新,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场致液滴电离-质谱技术,攻克了上述技术难题,并以此为基础解决了一系列气液界面化学测量学的具体科学问题的情况进行了报告。
王勇教授就利用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发展高分辨手性拆分、识别和组装技术,构建有效超分子化学量测与组装体系、研发功能环糊精的分子精修及点击化学高效固载策略,宽谱高分辨超分子手性拆分体系构建策略;构建外延栅高灵敏超分子场效应晶体管手性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创建了超分子敏化高灵敏场效应手性传感体系;发展手性超分子介导配位组装纳米结构的便捷策略,构建手性超分子配位组装新体系进行了详细阐述。
曾景斌教授围绕几类典型环境和生物毒物在分析过程中存在的无法原位监测、前处理和检测脱节以及方法灵敏度和选择性无法满足复杂样品需求等关键科学问题展开,报告了其发展的包括磁富集-比色检测、毛细管酶联免疫吸附、固相微萃取-光热成像、单滴微萃取-荧光成像等前处理检测一体化手段,克服了传统方法存在的前处理和检测脱节、检测周期长等缺点,实现多种生物和环境毒物的高效分离分析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李东浩教授介绍了其课题组所做的二维碳纤维组分离仪对于人参产地鉴别、不同年份人参的鉴别、样品前处理技术(液相纳粹技术)技术等的相关研究进展,同时就液相纳萃取器在医药领域、环境监测领域的新进展展开报告,讲解了该技术在实际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报告结束后,几位教授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全面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
报告人简介:侯贤灯,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分析化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光谱分析仪器与方法研究,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项目等科研任务。研制的便携式原子吸收光谱仪获得BCEIA金奖、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金奖,并在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公司推出国内外第一代商品化便携式原子吸收光谱仪;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2020年以来连续三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参与主编出版了《高等学校仪器分析方法通则及校准规范》(中国标准出版社,2021)《原子光谱分析前沿》(科学出版社,2022)。先后兼任Microchemical Journal副主编,Applied Spectroscopy Reviews、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Spectroscopy Letters、分析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等学术刊物编委,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装备标准委员会化学副主委等。
张新星,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2015年博士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化学系。2016年至2018年于加州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归国并开展独立研究工作。张新星研究员入选了国家杰青,国家“四青”人才,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并获得了中国化学会菁青化学新锐奖,美国质谱学会新兴科学家,中国物理学会质谱青年奖等荣誉或称号。张新星研究员主要从事质谱分析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发展了三代具有极高气液界面选择性的场致液滴电离-质谱新技术,实现了从敞开式,到氛围可控的封闭式,再到悬浮式的气液界面质谱分析,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迄今为止在包PNAS,Angew. Chem.,JACS,Nat. Commun. 等在内的刊物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王勇,教授,天津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天津大学化工/法学双学士、应用化学(工)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流动项目主任。主要从事超分子手性量测与组装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Protcls., Angew.Chem., Adv.Mater., Anal.Chem.,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二十项,受邀参编Elsevier及Springer出版社英文专著4章节。
曾景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304am永利集团副院长,教授,博导。研究面向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食品、环境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准确分析等关系人民健康与环境安全的国家重大需求,围绕“纳米探针设计-机理研究-微纳器件研制-应用探索”这一主线,致力于发展光/磁纳米材料的精确合成方法学,多模态/多通道的传感分离分析新方法/新技术,实现包括病毒、致病菌、污染气体等环境和生物毒物的快速精准识别。在Nano Lett.、Adv. Funct. Mater.、Small、Anal. Chem.、Environ. Sci. Technol.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获评山东省杰青、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称号。
李东浩,延边大学生物功能分子学交叉学科带头人,博导,二级教授,延边大学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延边州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首批“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样品制备专业委员会委员。成功申报过欧盟“玛丽·居里行动计划”、科技部“863计划”、自然基金仪器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自主研发了“气液微萃取技术”、“二维组分分离技术”、“液相纳萃取技术”、“多室电泳技术”以及“靶型电泳技术”,授权专利35项,在Gut,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要从事于1)中药物质基础;2)单靶点多组分相互作用等;3)外泌体分离与生物学功能等研究。